《顧問專欄》商業模式還不夠,兩大考驗是關鍵

文/李培芬 (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榮譽秘書長/北京中企連鎖創辦人)

青年創業丶女性創業大潮來襲,搶當「創客」之際,商業模式如雨後春筍般湧現,同時也必然要跟網路丶行動商務扯上邊,否則就像跟不上潮流似的,使得創客們又形成一種同質化、一窩蜂的情況。做宅配送菜要開網店丶賣衣服要架APP、開餐廳要手機點菜,連做管家服務都要線上預約⋯,多有趣的商業模式的合流現象,彷彿不O2O一番,就「遜」掉了!

回到建構商業模式的本質,是發現了「需求」,而市場上卻沒有「供給」,也就是創業者看見了「空白的市場」丶「沒有滿足的需求」。創業的根本是為一群目標顧客,提供滿足需求的商品丶服務或更好的解決方案。

看見「顧客」與「需求」,正是支撐新創事業在市場著床的機遇!

但許多創客在創業之時並沒有看見顧客,相對的,他們只看見自己的想法與創意,於是奮力追求自我實現,這是創業的普遍景象。

在創業構想萌動之初,若沒有鎖定顧客是誰,創了業投入營運再找顧客,將嚐到「等沒人」的苦果。創業只憑藉「商業模式」,一點也不夠,還必須將商業模式落地實現為「營運模式」,經由市場開拓丶經營客群,從而轉換出「獲利模式」,創業這才真正站穩了台階。 食品安全屢屢出包,使得有機生鮮宅配,出現更多的需求;老齡化社會來臨,老人安養需求大增⋯,這都是「商業模式」的構想階段,將其展開還須建構兩大系統,將考驗創業者的落地性:

一丶營運模式:可概分為兩大部份,一是企業的前線運作,即接觸並締結客戶的業務活動;另一是後勤支援的運作,如售後服務丶顧客關係維繫等管理活動的展開。前後台協作機制完成,營業流程順暢,商業模式轉換為營運模式,事業才算是落了地。以生鮮宅配為例:上游是農牧生產基地的整合,經由宅配企業加值篩選與包裝,甚至打造品牌,再透過銷售網絡,建立顧客群,每一環節都必須確實建置與執行。

二丶獲利模式:從定價開始,新創事業運用有限的資本投注營運,將本求利,必須經由預算編制,穩定控制成本,除積極創開源創收之外,也必須做好節流的成本內控,以免隱形成本沒算清,做愈多賠愈多。有效獲利,事業才具備成長發展的基礎。以提供安養照護機構為例,場所建構丶人員配置丶設施配備,都依據商業模式對應的人群而組建,並藉此訂定收費標準,配合營運系統推廣進駐,即可計算出損益平衡利用率,以及不同利用率水準的損益狀況,經營了然於心。

只有商業模式,不足以成事!將之展開為具足可操作性的營運模式,建立團隊組織,經營管理才得以施展開來。 企業切忌「騎驢看唱本」,沒有全程財務計劃,花費有數丶回收無期,沒有企業可以經得起財務的長期淨流出。

不是上了網丶建了APP,顧客就會源源而來,沒有先鎖定目標顧客,再好的商業模式也是空轉;遑論還有兩大落地系統的考驗,一味以網創自重,還是得回歸現實。

資料/圖片來源: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

Comments 0